Friday, January 11, 2008

貞觀之治

無容置疑,唐太宗憑個人實力,勵精圖治,懷抱著清晰的治國理想──民本思想,才能造就貞觀盛世。因此,《新唐書‧太宗紀》對太宗極力稱許,謂:「貞觀之治媲美成康,自古功德兼備,由漢以來,未之有也。」現對《新唐書》這一說法細加評論。

維繫周室安定繁榮的宗法制度、井田制度和封建制度出於周公之手,對周室隆盛,居功至偉,遂使周室出現「成康之治」。成王在位二十七年,最初七年是由周公攝政。期間,周公推行第二次封建,使周室勢力向東伸展,加強了各地方之控制,國勢更見穩固;之後,他又制訂了一套完整的典章和禮樂制度,有效地把各地諸侯聯繫起來,共尊周室,鞏固周天子地位。可見周公一套治國藍圖已為成王正式執政作好準備。因此,當成王羽翼漸豐,周公還政成王時,成王自然遵循周公早年的各項規畫,節儉愛民,國家大治。成王崩,康王繼位,繼續推行成王政策。成、康兩代,是西周極盛時期,傳說那時候(康王)四十年不需用刑,史稱「成康之治」。現今西方一些文明的國家,諸如荷蘭、丹麥,業已廢除死刑,但還沒有做到完全不用任何刑罰。

無獨有偶,貞觀之治亦是繼承了前朝良好制度,得以致治。例如:唐三省制沿襲隋室,加以改良擴充後,成一美制。又,唐之地方制度,沿襲隋郡縣二級制;兵制則沿於北周之府兵,至於田賦制度也與隋大同小異,行租庸調制,人民恆產豐足,生活安穩。此外,唐代選拔人才之法,亦沿隋之貢舉制而加以擴充的。故唐一代,人材輩出,自屬當然。再者,唐亦繼承了隋代各項大型建設,運河便是一顯例。故此,「貞觀之治」可說是「開皇之治」的一個延續。

總言之,「成康之治」與「貞觀之治」,均是繼承了前代優良美制,並能同樣地將這些制度加以發展至高峰,可見兩個治世在歷史上的地位不相伯仲。

當探討太宗是否一位自古功德兼 隆之 君,我們必須先要了解功德之意。「功」者,指君主文治武功的各項卓絕成就;「德」者,指君主之高尚道德。

太宗是否一位文治武功顯赫的君主,觀其「貞觀之治」在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軍事、外交等方面各項卓絕成就,這一點是無容置疑的,可說是漢以來難得一見的盛世也。然而,論者或言文帝「開皇之治」是讀史者絕對不能忽視之。誠然,「開皇盛世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復歸統一的重要時刻,亦是亂世之後第一個治世,其歷史意義相當大。然而,只要我們投入史書大海之中,從各方面分析,隋較唐有很多不足之處,而唐太宗卻又能把這些不足之處填補上來。

首先,唐太宗有高遠的政治理想,以民為本,為民制產,四夷賓服,藏富於民,這套治國理想,均可從唐之均田制、租庸調制度中可見一斑,蓋此兩套制度是相互依賴,使到人民有田可耕,生活得以富庶,而國家收入自然穩定,更充份表現了太宗輕徭薄賦的精神。此外,唐之貢舉制可以根本消融社會階級存在,又可促進社會文化之向上,更可培植全國各地人民對政治之興趣而提高其愛國心。又,在三省六部制下,三權分立,各不相干,又互相牽制;再加上政事堂之設,國家行政更有效率。

另外,太宗又能虛懷納諫,秉直不柯,摒除私人情感好惡選拔人才,故人材輩出,如:長孫無忌、房玄齡、杜如晦等,朝臣中最能直諫者當然首推魏徵、馬周、王珪、褚遂良等諫官;加上,唐太宗注意吏治,曾命房玄齡併冗員,中央政府文武官員只餘下六百四十三員,命五品以上京官,輪流值宿中書省,以便隨時廷見,垂詢民間疾苦和政事得失,又命長孫無忌更定唐律,改絞刑五十條為流徙,凡此種種,均可看出太宗勤政愛民。

隋文帝是唐太宗的一個對照,文帝無高尚的政治理想,往往以本身為中心,又藏富於國,不肯開倉賑災,又心胸狹窄,不及大體,猜忌心重,對臣下施以重刑,酷刑層出不窮,臣民動輒得咎;加之,他易儲失當,忽視民生,已伏下隋亡危機。雖有「開皇之治」,然易儲失當之舉,煬帝已將開皇收入,盡數洗清。這些,都足以使唐太宗的文治武功的歷史地位,凌駕於漢武帝、隋文帝之上,確實自漢以來,未之有也。《劍橋中國隋唐史》:「雖然他在高麗的失敗投下了陰影,但在一定程度上全國出現了自漢朝全盛時期以來所沒有的興旺景象,一個充滿自信的、安定的和繁榮的局面。......對後世的中國文人來,說太宗代表了一個文治武功理想地結合起來的盛世。」而史家林天蔚亦對太宗一個肯定的評價:「中期以後,玄宗則委政於李林甫,而太宗朝卻未有姦佞之臣當國,加上太宗之後,高宗尚能守成大臣中多老成謀國之輩......但文帝後之煬帝,是亡國之君。玄宗天寶以後,安史之亂啟其端,......其不致於亡國已屬萬幸。因此,貞觀之治,其成就遠在開皇、開元之上。」《隋唐史新論》